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大安森林公園於2020年夏天,首次發現令全世界傷透腦筋的外來入侵種「大理石紋螯蝦」族群,如今,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與農委會漁業署共同指導下,經過專業團隊「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簡稱海漁基金會)攜手合作,終於徹底根除,是國際間非常難得的成功範例。
為了徹底消滅大理石紋螯蝦,避免公園的螢火蟲再次遭受攻擊,2021年9月下旬,大安森林公園團隊邀請漁業署以及海漁基金會正式加入移除工作,借重「漁業」專業視角,規劃全新的移除戰略。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指出,本次移除計畫特點是利用螯蝦不耐鹼性水的生理特性,在經實驗確認對生態池水生植物最低影響的前提下,使用「石灰水療法」提高生態池水體的PH值,搭配木片包圍生態池周圍,以避免螯蝦逃逸至草皮上,並利用螯蝦夜行活躍的特性,於夜間加強人工捕捉來作為一個完整的療程,過程須每日監測水體與巡視。林愛龍解釋,漁業界對於整治生病的養殖池有豐富經驗,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協助下,海漁基金會規劃了一個總計需實施兩輪的完整療程來達到徹底剿滅大理石紋螯蝦的目標,花費相當龐大的人力及物力。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黃淑如處長表示,大理石紋螯蝦於1995年在德國首次被發現,屬於無性生殖的「孤雌生殖」,每隻母蝦無需交配即可產卵,蝦卵孵化出的小母蝦,長大後又能繼續產卵,族群擴散快速。過去20多年來,大理石紋螯蝦入侵整個歐洲,學術研究顯示此為極強勢之外來入侵種,移除工程相當不易。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從2020年9月7日首次展開移除,至今移除數量已超過一萬三千多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楊平世執行長指出,大理石紋螯蝦對大安森林公園努力復育的螢火蟲棲地造成極大的破壞,導致復育不易的螢火蟲數量銳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最先使用蝦籠進行誘捕,並在2021年夏季枯水期利用生態池曝曬法及苦茶粕添加,曾短暫使大理石紋螫蝦族群消失,原以為大功告成,不料,不到一個月又捕捉到了螯蝦。
本次生態池的療程於2021年10月5日正式啟動,首先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最小但螯蝦數量最多的第三生態池開始,緊接著在螯蝦數量同樣十分驚人的大灣草圳施作,最後則是在第一生態池及第二生態池施作,歷經六週的高密度、高強度治療,在目視範圍內移除了371隻,目前判斷已成功將大安森林公園內的大理石紋螯蝦根除,自11月9日至今已逾兩個月未再捕捉到大理石紋螯蝦。林愛龍強調,這次能夠成功,要感謝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對公園水道及水流向的精準掌握,也要感謝公園志工隊協助巡守,讓療程能按照規畫進行、過程沒有被搞不清楚狀況的路人破壞。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強調,民眾不當的放生行為經常是外來入侵種擴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呼籲民眾善待飼養的寵物,不要隨意放生,以免造成自然生態的浩劫。水族生物若因故無法飼養,可諮詢專業單位收留,切勿隨意放生棄養。
新聞聯絡人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 林愛龍 0911-711-733 contact@tof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