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庫
琵琶鼠魚
一、簡介
又稱清道夫魚、垃圾魚,目前臺灣野外多是豹紋翼甲鯰(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與野翼甲鯰( Pterygoplichthys disjunctivus )的雜交種。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流域,最初作為觀賞魚與水族箱清除藻類用引入。在臺灣的繁殖季約介於4月至9、10月之間的夏季氣候,至少長達半年。目前以臺灣中南部較為氾濫。

二、如何辨認?
全身覆蓋硬骨板,嘴巴在腹部特化成吸盤狀。全身黑色,有許多鵝黃色不規則紋路;頭背部具密集、多邊形的花紋;腹部是乳白色的,並有黑色斑點。
種類間差異在於腹部的花紋,野翼甲鯰是蠕狀,而豹紋翼甲鯰是點狀,野外水域常見的是介於這兩種的中間型。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琵琶鼠魚的嘴巴就像是吸塵器,可刮食藻類、青苔,甚至是有傷口的魚類或魚卵,一天就能吃掉3千顆以上的魚卵,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琵琶鼠魚生長一年即可繁殖,長至50、60公分,能產3千顆以上的卵;且耐污性極強,又可以短暫離水生存,讓牠更難被根除。由於此物種在臺灣沒有自然的天敵,也是造成牠們數量可以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所以更需要我們來進行移除活動。

 
琵琶鼠魚
一、簡介
又稱清道夫魚、垃圾魚,目前臺灣野外多是豹紋翼甲鯰(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與野翼甲鯰( Pterygoplichthys disjunctivus )的雜交種。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流域,最初作為觀賞魚與水族箱清除藻類用引入。在臺灣的繁殖季約介於4月至9、10月之間的夏季氣候,至少長達半年。目前以臺灣中南部較為氾濫。

二、如何辨認?
全身覆蓋硬骨板,嘴巴在腹部特化成吸盤狀。全身黑色,有許多鵝黃色不規則紋路;頭背部具密集、多邊形的花紋;腹部是乳白色的,並有黑色斑點。
種類間差異在於腹部的花紋,野翼甲鯰是蠕狀,而豹紋翼甲鯰是點狀,野外水域常見的是介於這兩種的中間型。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琵琶鼠魚的嘴巴就像是吸塵器,可刮食藻類、青苔,甚至是有傷口的魚類或魚卵,一天就能吃掉3千顆以上的魚卵,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琵琶鼠魚生長一年即可繁殖,長至50、60公分,能產3千顆以上的卵;且耐污性極強,又可以短暫離水生存,讓牠更難被根除。由於此物種在臺灣沒有自然的天敵,也是造成牠們數量可以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所以更需要我們來進行移除活動。

 
大理石紋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Procambarus fallax f. virginalis ,1995 年首度在德國水族飼養界發現,與美國弗羅里達州的龍紋螯蝦( Procambarus fallax )親緣關係最為接近。最初因水族觀賞引入,目前已在歐洲、馬達加斯加、等地野外發現。臺灣近期於大安森林公園發現,主要繁殖時間在春季之前和秋季之前。臺灣並沒有原生種的淡水螯蝦,所以在野外看到的淡水螯蝦,其實都是外來種。

二、如何辨認?
大理石紋螯蝦顏色通常為深棕色,背部光滑,殼面略有顆粒,殼上有著大理石紋的外觀。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大理石紋螯蝦會破壞水域中的水草。具「孤雌生殖」的能力,不需透過兩個體的結合,只需要單一個體就能繁衍出一個族群。簡言之,一隻大理石紋螯蝦媽媽不需要交配,就能生下一大群女兒,女兒們也可以再單獨生出一群新的後代,生育能力相當強悍。可長至10公分,但只要4公分就能繁殖,且具備「抱卵護幼」的習性,大幅提高後代的存活率。若不盡快進行移除,大理石紋螯蝦強大的繁殖力,會對生態環境及相關物種造成嚴重的影響。

 
大理石紋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Procambarus fallax f. virginalis ,1995 年首度在德國水族飼養界發現,與美國弗羅里達州的龍紋螯蝦( Procambarus fallax )親緣關係最為接近。最初因水族觀賞引入,目前已在歐洲、馬達加斯加、等地野外發現。臺灣近期於大安森林公園發現,主要繁殖時間在春季之前和秋季之前。臺灣並沒有原生種的淡水螯蝦,所以在野外看到的淡水螯蝦,其實都是外來種。

二、如何辨認?
大理石紋螯蝦顏色通常為深棕色,背部光滑,殼面略有顆粒,殼上有著大理石紋的外觀。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大理石紋螯蝦會破壞水域中的水草。具「孤雌生殖」的能力,不需透過兩個體的結合,只需要單一個體就能繁衍出一個族群。簡言之,一隻大理石紋螯蝦媽媽不需要交配,就能生下一大群女兒,女兒們也可以再單獨生出一群新的後代,生育能力相當強悍。可長至10公分,但只要4公分就能繁殖,且具備「抱卵護幼」的習性,大幅提高後代的存活率。若不盡快進行移除,大理石紋螯蝦強大的繁殖力,會對生態環境及相關物種造成嚴重的影響。

 
美國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Procambarus clarkii ,又稱克氏原螯蝦。原生於美國東南部,最初因水族觀賞引入。其為夜行性生物,主要生活在溫暖的淡水水域,如河流、池塘和稻田等,棲息於洞穴石縫間。一年至少可以繁殖兩次,分別在春季與秋季。目前於臺灣已因棄養而擴散蹤跡,在許多溪流、水圳或灌溉渠道皆可發現美國螯蝦。

二、如何辨認?
美國螯蝦體色的差異很大,從深褐色到鮮紅色都有。頭胸部長約身體的一半,具有五對胸足,第一對是粗壯鋒利的大螯。成體體長約6至12公分,比澳洲螯蝦還小ㄧ些。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美國螯蝦食性廣泛,會吃魚蝦的卵,對原生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脅,破壞食物鏈。且破壞力強大、喜歡鑽洞,除了會剪斷稻穗,也常會打洞穿過田埂、破壞堤壩,影響防洪設施。
此外也具「抱卵護幼」的習性,幼蝦約經半年達性成熟,就可繁殖下一代;美國螯蝦可以長期離水活動,在污染水體中也能存活。生殖力與適應力都極強,帶給環境與原生物種的威脅不容小覷。

 
美國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Procambarus clarkii ,又稱克氏原螯蝦。原生於美國東南部,最初因水族觀賞引入。其為夜行性生物,主要生活在溫暖的淡水水域,如河流、池塘和稻田等,棲息於洞穴石縫間。一年至少可以繁殖兩次,分別在春季與秋季。目前於臺灣已因棄養而擴散蹤跡,在許多溪流、水圳或灌溉渠道皆可發現美國螯蝦。

二、如何辨認?
美國螯蝦體色的差異很大,從深褐色到鮮紅色都有。頭胸部長約身體的一半,具有五對胸足,第一對是粗壯鋒利的大螯。成體體長約6至12公分,比澳洲螯蝦還小ㄧ些。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美國螯蝦食性廣泛,會吃魚蝦的卵,對原生的水生生物造成威脅,破壞食物鏈。且破壞力強大、喜歡鑽洞,除了會剪斷稻穗,也常會打洞穿過田埂、破壞堤壩,影響防洪設施。
此外也具「抱卵護幼」的習性,幼蝦約經半年達性成熟,就可繁殖下一代;美國螯蝦可以長期離水活動,在污染水體中也能存活。生殖力與適應力都極強,帶給環境與原生物種的威脅不容小覷。

 
澳洲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Cherax quadricarinatus ,俗稱澳洲淡水龍蝦、藍色多刺螯蝦、四脊滑螯蝦、紅鰲螯蝦。早年引進養殖做為食用。原生於大洋洲,在原生地因遭到濫捕而成為保育物種,但在世界各地卻產生嚴重的生態問題。夜行性,一年四季皆可繁殖,目前於花蓮鯉魚潭、嘉義蘭潭水庫、高雄蓮池潭等地可見其蹤跡。
這裡補充一點小知識:澳洲螯蝦雖然俗稱「澳洲淡水龍蝦」,但實際上仍是「螯蝦」,和「龍蝦」是不一樣的哦!有一對強壯雙螯的是「螯蝦(crayfish)」,「龍蝦(lobster)」則是沒有螯的。

二、如何辨認?
澳洲螯蝦成年體型可達15公分以上,比美國螯蝦更大。體色為褐綠色,少部分呈現天空藍色。第一對步足粗壯、膨大成鉗形大螯,上面有鉤子,可鉤住獵物;甲殼上也有許多尖刺。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澳洲螯蝦為雜食性動物,會吃魚蝦的卵,也會剪斷稻梗,並和其他淡水龍蝦一樣喜歡挖洞,對堤壩等防洪設施造成影響。
澳洲螯蝦繁殖力相當驚人,只需6~8個月即性成熟,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並有多次產卵現象,最高可達年1000顆的產卵量。

 
澳洲螯蝦
一、簡介
學名為 Cherax quadricarinatus ,俗稱澳洲淡水龍蝦、藍色多刺螯蝦、四脊滑螯蝦、紅鰲螯蝦。早年引進養殖做為食用。原生於大洋洲,在原生地因遭到濫捕而成為保育物種,但在世界各地卻產生嚴重的生態問題。夜行性,一年四季皆可繁殖,目前於花蓮鯉魚潭、嘉義蘭潭水庫、高雄蓮池潭等地可見其蹤跡。
這裡補充一點小知識:澳洲螯蝦雖然俗稱「澳洲淡水龍蝦」,但實際上仍是「螯蝦」,和「龍蝦」是不一樣的哦!有一對強壯雙螯的是「螯蝦(crayfish)」,「龍蝦(lobster)」則是沒有螯的。

二、如何辨認?
澳洲螯蝦成年體型可達15公分以上,比美國螯蝦更大。體色為褐綠色,少部分呈現天空藍色。第一對步足粗壯、膨大成鉗形大螯,上面有鉤子,可鉤住獵物;甲殼上也有許多尖刺。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澳洲螯蝦為雜食性動物,會吃魚蝦的卵,也會剪斷稻梗,並和其他淡水龍蝦一樣喜歡挖洞,對堤壩等防洪設施造成影響。
澳洲螯蝦繁殖力相當驚人,只需6~8個月即性成熟,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並有多次產卵現象,最高可達年1000顆的產卵量。

 
魚虎
一、簡介
學名為 Channa micropeltes ,又名小盾鱧、紅線鱧。原生於東南亞,最初作為觀賞魚引入,易與泰國鱧搞混。喜歡在水流平緩的靜止水域活動,目前在各大水庫、日月潭等靜止水域可發現魚虎蹤跡。繁殖季約在每年的8-10月之間。

二、如何辨認?
魚虎身體呈棒狀,尾部側扁。 頭大,頭頂平,嘴巴極大(口裂至超過眼睛後緣),上下頜均有銳利牙齒。
體背呈現灰褐色,有大型黑斑,腹部呈現灰白色。身體兩側有兩道明顯的黑色縱帶,但大型個體不明顯。幼魚體色鮮豔,縱帶之間為亮橘色,所以又稱紅線鱧。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魚虎為掠食性魚類,性情兇猛,常藏身於水底掠食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而因體型巨大,也可以捕食大型魚類。繁殖期的護幼行為很強,誤闖的生物死亡率很高。對臺灣原生的水生物種造成劇烈的影響。

 
魚虎
一、簡介
學名為 Channa micropeltes ,又名小盾鱧、紅線鱧。原生於東南亞,最初作為觀賞魚引入,易與泰國鱧搞混。喜歡在水流平緩的靜止水域活動,目前在各大水庫、日月潭等靜止水域可發現魚虎蹤跡。繁殖季約在每年的8-10月之間。

二、如何辨認?
魚虎身體呈棒狀,尾部側扁。 頭大,頭頂平,嘴巴極大(口裂至超過眼睛後緣),上下頜均有銳利牙齒。
體背呈現灰褐色,有大型黑斑,腹部呈現灰白色。身體兩側有兩道明顯的黑色縱帶,但大型個體不明顯。幼魚體色鮮豔,縱帶之間為亮橘色,所以又稱紅線鱧。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魚虎為掠食性魚類,性情兇猛,常藏身於水底掠食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而因體型巨大,也可以捕食大型魚類。繁殖期的護幼行為很強,誤闖的生物死亡率很高。對臺灣原生的水生物種造成劇烈的影響。

 
泰國魚虎
一、簡介
學名為 Channa striata ,俗稱線鱧、泰國線鱧、泰國鱧。原生於南亞及東南亞,最初是為了食用而引進,後來因臭土味太重,失去食用價值遭棄養,易與魚虎(小盾鱧)搞混。棲息於河流、池塘與溝渠,多是水生植物雜生和淤泥底質的靜止水域或水流緩慢處,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分布於各地水域。繁殖期主要出現在夏季的4-9月之間。

二、如何辨認?
泰國線鱧身體呈棒狀, 頭大,頭頂平,前部比魚虎更平扁一些。下頷略突出,口裂末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上下頜均有銳利牙齒。
身體呈現灰黑色,腹部灰色,體背側有大型黑斑,體腹側延臀鰭基部至尾鰭有黑白交錯之橫紋,在幼魚時更明顯。有單一背鰭,小型腹鰭,圓形尾鰭。
側線平直,在臀鰭起點上方中斷,向下1或2行鱗片,再沿體側中央向後直走,側線鱗數為55-65。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常躲藏在水底襲擊其他水生動物,攻擊性強。成魚會築巢及護幼,加上可在缺氧及污泥環境(例如:排水溝)中生存,繁殖生存力極高,對於環境和原生物種的威脅不容忽視。

 
泰國魚虎
一、簡介
學名為 Channa striata ,俗稱線鱧、泰國線鱧、泰國鱧。原生於南亞及東南亞,最初是為了食用而引進,後來因臭土味太重,失去食用價值遭棄養,易與魚虎(小盾鱧)搞混。棲息於河流、池塘與溝渠,多是水生植物雜生和淤泥底質的靜止水域或水流緩慢處,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分布於各地水域。繁殖期主要出現在夏季的4-9月之間。

二、如何辨認?
泰國線鱧身體呈棒狀, 頭大,頭頂平,前部比魚虎更平扁一些。下頷略突出,口裂末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上下頜均有銳利牙齒。
身體呈現灰黑色,腹部灰色,體背側有大型黑斑,體腹側延臀鰭基部至尾鰭有黑白交錯之橫紋,在幼魚時更明顯。有單一背鰭,小型腹鰭,圓形尾鰭。
側線平直,在臀鰭起點上方中斷,向下1或2行鱗片,再沿體側中央向後直走,側線鱗數為55-65。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常躲藏在水底襲擊其他水生動物,攻擊性強。成魚會築巢及護幼,加上可在缺氧及污泥環境(例如:排水溝)中生存,繁殖生存力極高,對於環境和原生物種的威脅不容忽視。

 
吳郭魚
一、簡介
俗稱黑鯽仔、南洋鮘仔。慈鯛科的熱帶魚類,原產於非洲及中東地區。1946年,吳振輝與郭啟彰發現其繁殖力高可利於養殖,從新加坡將「莫三比克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引入台灣。後來政府取二人之姓正式命名為「吳郭魚」。在台灣經水產界多次雜交栽培,是民眾熟悉的常見魚種。

二、如何辨認?
體態側扁,呈橢圓形,背部有隆起輪廓,魚口圓鈍而唇厚。體色一般為灰黑、銀灰帶藍,腹部顏色較淡,鰓蓋上方有一藍灰色斑點。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有4至6條不明顯的暗色橫帶。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吳郭魚具有佔地築巢的領域行為,成熟雄魚會在水域底床掃咬出鍋碟狀的凹穴,吸引雌魚來產卵,並驅趕其他靠近的魚,剝奪其他魚種的繁殖及生存空間。吳郭魚還會口銜魚卵,以口吸水的活動方式使卵滾動孵化,提升魚苗存活率。相對於普遍沒有護卵行為的台灣原生魚種,吳郭魚強勢的生命力表現與族群擴展情況,降低水生生物的多樣性,須適量移除以平衡台灣水域生態系。

 
吳郭魚
一、簡介
俗稱黑鯽仔、南洋鮘仔。慈鯛科的熱帶魚類,原產於非洲及中東地區。1946年,吳振輝與郭啟彰發現其繁殖力高可利於養殖,從新加坡將「莫三比克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引入台灣。後來政府取二人之姓正式命名為「吳郭魚」。在台灣經水產界多次雜交栽培,是民眾熟悉的常見魚種。

二、如何辨認?
體態側扁,呈橢圓形,背部有隆起輪廓,魚口圓鈍而唇厚。體色一般為灰黑、銀灰帶藍,腹部顏色較淡,鰓蓋上方有一藍灰色斑點。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有4至6條不明顯的暗色橫帶。

三、為何需要被移除?
吳郭魚具有佔地築巢的領域行為,成熟雄魚會在水域底床掃咬出鍋碟狀的凹穴,吸引雌魚來產卵,並驅趕其他靠近的魚,剝奪其他魚種的繁殖及生存空間。吳郭魚還會口銜魚卵,以口吸水的活動方式使卵滾動孵化,提升魚苗存活率。相對於普遍沒有護卵行為的台灣原生魚種,吳郭魚強勢的生命力表現與族群擴展情況,降低水生生物的多樣性,須適量移除以平衡台灣水域生態系。